“春风行动”十项活动助力就业“开门红”

信息来源:西部计划      发布时间:2025-1-21      点击人次:189

为做好春节前后劳动者换岗流动高峰期和企业开工复产关键期就业服务工作,全力促就业、保民生、助发展,安徽省亳州市精准谋划“春风行动”十项活动,切实精准服务求职者,保障企业用工,推动经济发展,

一是开展“人社政策进万家”活动。通过政企座谈会、“两问需两清单”“三级三方服务千企”“就业援助行动”“工会送岗位 乐业在江淮”等活动,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重点企业,宣传利企惠民政策。广泛发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清单、创业培训机构清单、职业技能培训清单、就业创业政策清单、2025年招聘活动清单等五项清单。通过“大数据+铁脚板”,加强农民工就业监测,及时动态掌握农民工就业情况和企业缺工情况,为群众和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常态化、高质量的就业服务。

二是开展入企入园观摩活动。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组织返乡务工人员、外地就读高校学生到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和新开工项目参观,现场观摩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邀请企业负责人讲解企业用工情况、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和发展前景,拉近返乡人员与用工企业的距离,促进人岗对接,吸引返乡人员就近就地就业。

三是开展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提质活动。充分发挥公共招聘网站、市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零工市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就业驿站等各类载体作用,对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政策、人才引进、劳务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宣传推介,为返乡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充分发挥“三公里”就业圈、“一台一表一专栏”作用,促进返乡务工人员“家门口”就业。归集一批建筑、维修、家政等传统就业岗位,挖掘一批餐饮住宿、养老托育等服务类就业岗位,发布一批急需紧缺岗位信息、技能人才薪酬价位信息和培训机构目录,引导劳动者主动提升就业技能。

四是开展“家门口”就业系列招聘活动。全市各级各类招聘活动统一使用“春风行动”标识,线下在广场车站、商超集市、居民社区等人流密集场所,组织开展“就业夜市”“就业招聘长廊”“招聘进镇村”等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开展“空中招聘”活动,线上通过市县人社部门抖音、微信视频号,“村村通”大喇叭等平台,采取直播带岗、拍摄探厂视频、常态化播报优质岗位信息等形式加大信息覆盖面,增强招聘吸引力。发挥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制定发布2025年招聘活动计划。

五是开展劳务协作活动。依托省内协作、两皖对接以及区域劳务协作对接机制,开展联合招聘、重点招聘、组团招工,组织劳务品牌专项对接,促进农村劳动者高质量转移就业。结合农民工节前返乡、节后返岗需求,强化运力保障和运输组织调度,积极做好组织对接,帮助便利返乡、出行。

六是开展暖心服务活动。向服务对象发出节日慰问信,在火车站、高铁站、公交枢纽站、大型商超等人员密集场所,发放企业用工岗位手册、就业创业政策手册等,积极营造“迎老乡 回故乡 建家乡”的氛围。针对有创业需求的群体,挖掘一批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等空余场地资源,梳理一套政策、服务、金融等“全链条”支持举措,向创业者精准推送。

七是开展恳谈交流活动。利用春节期间老乡返乡时机,积极组织召开“亳州老乡,请您回家”助您创业恳谈会,邀请获得省、市返乡创业先进荣誉的企业家到恳谈会现场“现身说法”,传授经验、交流心得。组织一批创业导师进园区、进乡村,提供创业项目发展解决方案。

八是开展返乡创业成果展示活动。对广大“亳州老乡”发放家书,展示家乡发展成果、展现家乡留人诚意。 遴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就业创业好做法、好经验,采取“成果展示+现场销售”的模式,在商超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集中展示,助力返乡创业人员拓展市场,提高知名度。加大返乡创业宣传力度,持续开展“亳州老乡 请您回家”助您创业活动,提升返乡创业渲染力,引导更多老乡就在家乡、创在家乡、留在家乡,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九是开展职业技能提升活动。充分发挥农民工综合信息系统作用,结合农民工实际需要和摸排的企业缺工情况,强化培训资源供给,引导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积极探索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推行“岗位需要+技能培训+就业推荐”一体的项目化培训模式。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摸排一批“家门口”物业管理、便民服务、保洁保绿、“妈妈岗”等适合大龄劳动者、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岗位,通过安徽公共招聘网亳州站、“三公里”就业圈等平台广泛发布。

十是开展重点群众精准帮扶活动。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众,登记失业青年等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开展全面联系对接、精准帮扶。组织入户走访慰问摸排,对符合条件的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一对一服务。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失业农民工发放失业保险待遇。强化脱贫劳动力就业帮扶。维护好农民工工资报酬等权益,扎实推进治理欠薪冬季行动,加大违法惩戒力度,加大劳动关系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源头治理,及时防范化解矛盾纠纷。(杨海龙)